淑景,人一旦适应了某一环境,有一种想停留一下的感觉,甚至有点依恋
好象牢狱之灾,命中注定要让我体验一下,也是我漫长人生中一个别具特色的驿站
这里流行自嘲宽慰的顺口溜:"一年两年不算判,十年八年才起步,死缓无期敬老院,上河滩是透空气,上劳改队是锻炼身体
"还有:"挨拳头挨耳光松松筋皮,挨警棒挨鞭子消消毒气,挂牌子去游街视察各地,吃花生赴刑场英勇就义!"字字行行透着辛酸和泪水,无奈和豁达交织,超然和幽默同曲!
苏轼来了,苏轼写道:“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陆游来了,陆游赞道:“山横瓦屋破云出,水至牂牁裂地来”;何绍基来了,何绍基咏叹道:“巴蜀风光,峨眉十之三,瓦屋得六七”
还有邓通、诸葛亮、辟支、葛洪、李白、杜甫、岑参、田锡、苏辙、杨升庵……他们纷至沓来,都是诗人骚客,大文化人,他们的到来并非奔着瓦屋山的文化,众多文化人的造访营造了瓦屋山的文化景观,还附带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风气遒上,旁若无人,飞如高座道人……”便说的是此山有人气,还有文化气
文化人让瓦屋山在自己的笔下不断丰富圆润,绽放出花朵来,这对于今天的瓦屋山人而言,他们带来的也不仅是人气文化气,而是源远流长的一大笔财富了
还有一种说法,说的是康熙、乾隆两位皇帝老儿也来此山游玩过
两位造访瓦屋山之前,山上寺庙众多,香火不逊旁边的峨眉山
之后瓦屋却没落了,不知何故
按说,有皇帝驾临的大山,不成仙,也会成名,可见这个传说并不可信
但传说能够坚持流传下来,自有其美好的一面,谁不希望自家的后山也沾点御女车气象哩!康熙、乾隆做得皇帝,算大文化人吧,可惜二人没有留下什么可以做证的诗文之类的,否则,瓦屋山的开发者可有更多关于文化的事情可做了
不知是什么时间,我喜欢上了这种暧昧的环境,昏昏暗暗,像一个巨大的吸洞,吸纳了整个城市的污垢,物资的和精神的
据说,从这里出去的人没有好人,但我却一直不这样认为
社会有时真奇怪,只允许黑与白的存在,要么黑,要么白,不可能有第三种颜色,这种二元对立的做法,掩盖了许多事物的本质
在旁人眼里,绣绣完完全全是个家庭妇女
没事时,我总见她坐在门口的小竹椅上支颐发愣
虽然做了有半年邻居,但她与我始终没有交往
要知道,在整个台门(我们这里把四合院叫作台门),白天常常只有我们两个人在家
要不是她的宝贝儿子那天淘气,撞到了我家放在门口的煤炉子,把茶壶也摔破了,还不知道以后我们会不会“相识”呢
谈起“中华文明”这四个字,使人自但是然的想起了一句话叫“中华文明,汗青长久,博大精炼”,这是教科书中罕见的用来刻画中华保守文明的一句话,然而,假如问到什么是中华保守文明,又有几部分能回复上去呢?即是如许一个题目,惹起了我的反省,身为一名华夏人,炎黄后代,中原后代,却不领会什么是中华保守文明,我想这是让我自愧的工作,更是让我难过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