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资讯
银行业协会发布《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报告(2024)》:城商行总资产规模达55.2万亿元
2024-10-19 02:00  浏览:30

近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2024)》”)。

《报告(2024)》共有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主报告篇,共分为八章,分别从整体发展、业务经营、风险防控、管理运营、公司治理、金融五篇大文章、社会责任等方面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展现城商行、民营银行2023年的经营亮点,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第二部分为专题调研篇,共包括五个专题,围绕2023年监管部门和市场关注的热点问题,调研分析了民营银行发展、城商行零售业务转型、城商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城商行净息差、城商行不良资产及处置等情况。第三部分为高质量发展案例,集中展现多家城商行、民营银行的典型案例和经验做法,包括“党建+金融”新服务模式,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以及人才建设、风险管理、特色业务等主题。《报告(2024)》结构合理、逻辑严谨、内容详实、案例丰富、数据精确,是社会各界了解城商行、民营银行发展现状的重要窗口,为城商行、民营银行转型发展提供了专业详实的指导和借鉴,也为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城商行、民营银行提供了权威资料。

《报告(2024)》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股份制和城市商业银行监管司指导下,由中国银行业协会城商行工作委员会组织,委员会主任单位北京银行牵头,江苏银行、上海银行、杭州银行、徽商银行、齐鲁银行、江西银行、汉口银行、西安银行、吉林银行、青岛银行、苏州银行、郑州银行、大连银行、贵州银行、桂林银行、富滇银行、江苏苏商银行、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共同参与撰写。

一、坚守“服务城乡居民、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地方经济”的市场定位,城商行整体发展稳中有进

《报告(2024)》指出,2023年城商行发展能力持续提升,有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量的合理增长”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性目标。一是资产规模稳中有升。截至2023年末,城商行总资产规模55.20万亿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比重为13.23%。二是经营业绩保持稳定。2023年城商行实现营业收入9,751.92亿元,全年实现净利润2,930.79亿元。三是风险管控能力持续加强。截至2023年末,城商行不良贷款率为1.75%,较2022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城商行拨备覆盖率为194.94%。四是流动性比例持续上升。城商行流动性比例为81.58%,高于全部商业银行平均水平13.7个百分点。

二、城商行民营银行积极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逐步加大

《报告(2024)》显示,2023年城商行、民营银行持续发力支持实体经济,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在普惠金融、民营企业贷款、制造业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重点领域成效显著。一是贷款余额占比稳步提高。2023年末,城商行贷款余额占总资产的比重为51.84%,与2022年末基本持平。二是充分拓展普惠金融服务的广度。截至2023年末,城商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95万亿元,同比增长19.50%,占全部贷款的比重为13.81%,较2022年末上升1个百分点,支持普惠型小微企业户数达到596.75万户,同比增长11.20%,城商行普惠型小微企业户均贷款余额约为66.2万元。三是持续加大民营企业金融支持力度。截至2023年末,城商行民营企业贷款余额10.5万亿元,较2022年末增加4.08%。四是制造业贷款规模不断提升。截至2023年末,城商行制造业贷款余额3.53万亿元,同比增长12.46%,占全部贷款的比重为12.34%,较2022年末上升0.18个百分点。五是科技金融发展提速。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收集的68份调研问卷的数据显示,2023年末调研城商行科技金融贷款余额达到16,885.05亿元。六是绿色金融量质优化。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收集的68份调研问卷的数据显示,2023年末调研城商行绿色贷款余额合计17,912.86亿元,绿色金融组织架构持续完善,绿色金融服务效能不断提升。

三、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城商行民营银行公司治理能力持续增强

《报告(2024)》显示,2023年城商行、民营银行深入贯彻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第一,始终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持续推进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深度融合,不断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持续优化股权结构,推进“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领导体制建设,不断提高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水平,将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公司治理实际效能。第二,不断加强股东股权管理,健全股权管理相关制度,规范股权事项的申请和报告流程。完善股东准入机制,严把股东准入关口,强化股东日常管理,加强主要股东评估和股权质押管理。健全关联交易管理体系,优化关联交易管理机制,防范关联交易风险。第三,不断优化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完善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机制,构建起风险与收益兼顾、长期与短期并重、精神与物质兼备的激励约束机制。第四,增强信息披露的主动性,发挥信息披露价值传导作用,强化外部约束监督机制,持续提升投资者关系管理水平。

四、城商行民营银行持续打造特色化发展模式,业务经营向高质量迈进

《报告(2024)》显示,2023年城商行、民营银行聚焦主责主业、积极探寻转型发展新路径,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金融支撑。首先,公司业务稳步发展。公司存贷款规模持续提升,整体态势稳定,不断释放金融服务新动能;业务结构持续优化,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不断增强;客群数量继续拓展,客户服务更加精准,客户管理能力持续提升。其次,零售业务转型发展。夯实零售业务发展保障基础,从客群经营、渠道生态、业务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不断发力,推进一体化经营和管理模式协同,加大零售转型的组织、队伍、考核保障等支撑力度;打造数字化经营体系,释放数字化经营管理潜能,驱动零售业务转型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第三,金融市场业务稳健发展。金融市场资产规模平稳增长,金融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充分发挥债券市场直接融资作用,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多维度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业务模式不断创新,以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为路径,持续提升数字化交易、数字化运营和数字化风控能力。

五、民营银行十载坚守定位创新发展,专注提升小微企业、“三农”和社区客群金融服务

《报告(2024)》显示,2023年民营银行坚持党建引领发展,持续推进党建与公司治理、战略发展、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有机结合,专注于差异化市场定位,将业务重心放在民营企业、个体小微及“三农”经济等近年来国家提倡的金融服务重点领域,服务实体经济效能明显提升。一方面,经营发展稳中有进。2023年末,根据公开年报显示18家民营银行资产规模合计1.94万亿元,较上年增长10.37%,增速较2022年提升1.77个百分点;贷款余额合计1.26万亿元,较上年增长17.94%,较商业银行平均增速高7.11个百分点。另一方面,经营管理能力持续增强。民营银行扎实推进战略管理,及时充分开展信息披露,内部管理不断加强;开展底层技术攻关,为业务拓展提供核心能力支撑,持续开发场景金融新模式。同时,民营银行积极探索特色经营,满足多样化金融服务需求,持续完善全流程风险管控体系,数字化营销能力、风控能力、运营能力不断增强,差异化特色更加突出。

六、聚焦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再创佳绩

《报告(2024)》展示了城商行、民营银行在高质量发展中涌现出的优秀案例。“党建+金融”新服务模式方面,徽商银行通过搭建党建引领信用村创新工作体系,推动“信用变信贷”,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科技金融方面,北京银行全力打造AIB人工智能创新平台,以“双客”体验为设计核心,以价值创造为发展导向,系统性构建AI+金融全景图,形成覆盖多个金融场景的知识图谱;杭州银行实行“科创与实体融合”战略,形成“做科创就是做好实体”共识,横向拓宽行业边界、客户边界、产品边界,纵向实现客户全生命周期服务。绿色金融方面,湖州银行首创将ESG与小微企业信用评级相结合的绿色普惠标准化信贷模式——绿色小微快贷,服务全行绿色普惠金融下沉式、持续性发展。普惠金融方面,桂林银行扎根乡土开展特色化经营,探索形成一套兼顾社会责任和商业可持续的“1+6”乡村金融经验做法。养老金融方面,江苏银行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聚焦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产业金融和养老服务生态建设,着力打造有温度的养老金融服务品牌。数字金融方面,厦门国际银行紧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前瞻布局数字化转型发展和客户旅程重塑战略,在公司、零售、普惠、结算运营、金融市场等全面开展客户旅程重塑。人才建设方面,江西银行升级人才服务机制,成功组建总行及分行人才金融服务中心,实现江西省内11个地级市人才金融服务中心全覆盖。风险管理方面,广州银行着力加强数字化风控能力建设,推动提升全行内控合规与操作风险管理信息化水平,建设投产了一套统一、高效、智能的内控合规与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平台。特色业务方面,微众银行秉承“让金融普惠大众”的初心使命,推出“政银担”线上批量化融资担保服务模式,积极为小微企业、科创企业、“三农”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吉林银行将零售转型作为推进改革变革的突破口,坚持体系化设计、精细化落地、迭代化创新,以零售新逻辑重构经营管理体系;厦门银行秉持服务台商、台胞的初心,时刻关注台籍群体需求,推出了台胞专属线上汇薪产品“薪速汇”。

attach_6167880879842346379 - 副本.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