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周二)至10月7日(周一),A股休市。
9月30日,也就是国庆长假前最后一个交易日,创造了A股六大历史,堪称“大奇迹日”,“整个A股都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氛围”。再加上假期中港股涨势喜人,随着10月8日开盘日临近,市场对A股充满着期待——既怕它不来,又怕它乱来。
“大奇迹日”是香港股市坊间词汇,指的是股市下跌后的大幅上涨。该词汇最早出现于1992年无线电视剧《大时代》,角色丁蟹与方展博最后对决中,经历大跌后,在随后一天奇迹般大涨,这个日子被称为“大奇迹日”。
一、
为迎接可能的火爆行情,10月7日,也就是假期最后一天,交易所就上班了。
股市的火爆对交易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9月27日上交所出现过“宕机”情况,继9月29日测试后,10月7日上交所再次开展全网测试。深交所也于这一天开展相关测试。
尽管此次测试是节假日后的例行测试,但考虑到前一个交易日交易量近2.6万亿元,测试就显得格外重要。
前一天,10月6日,上交所发布通知,延长接受指定交易申报指令时间。由每个交易日的9:15至9:25、9:30至11:30、13:00至15:00,调整为每个交易日的9:15至11:30、13:00至15:00。自10月8日起施行。
为何要打通这五分钟呢?在于变相降低9:30的峰值数据。
之前,9:25至9:30的单子和隔夜单一样,不在交易所,而在各券商手里。上交所担心这五分钟积压在券商的委托单太多,9:30分集中申报容易造成拥堵。现在,9:25至9:30下单就可以直接在交易所排队了。
10月6日下午,国家发改委也提前发布预告,将于10月8日上午10点,召开新闻发布会,主题为“系统落实一揽子增量政策,扎实推动经济向上结构向优、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国家发改委主任郑栅洁带四位副主任出席。“一正四副”的发布会阵容配置,也是前所未有。
在整个假期,各大券商更是忙碌加班,“国庆不打烊”,不但推出“7×24小时开户”服务,更有券商为招揽客户,为投资者提供“7×24小时银证转账”,满足其全天候资金需求。
二、
在节前,A股用“奇迹五日”,彻底点燃了市场情绪,上证指数从2748.9点(9月24日),涨至3336.5点(9月30日),大涨587.6点,涨幅达到21%。全世界投资者的投资逻辑,由"Anything but China"转向 "All-in buy China"。
航母原地调头,让所有人都措手不及。随后,不管市场人士再怎么复盘此次政策大转向前的蛛丝马迹,比如9月9日大摩团队拜访官方智库直言决策者思维在逐渐变化,再比如9月21日官方智囊刘世锦在论坛中公开建议推出10万亿财政刺激政策,最后都应了那句话:事后诸葛亮,事前猪一样。
这句话不但适用于踏空——因为看空,错失股票上涨的踏空;也适用于套牢——因为看多,惨遭股票大跌的套牢。
A股史诗级上涨,始于一场发布会。9月23日,国新办发布预告称,24日上午,央行、金融总局、证监会三巨头集体出席发布会。
国新办发布会一般来说,都是提前几天预告。而“今天预告,明天开会”,显然预示着这场“临时”发布会不一般。而金融三巨头的集体亮相,出席一场“临时”发布会,也预示着真有大事发生。
于是,A股开启了这次“史诗级”的上涨。
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一步经济工作。
中央政治局每月召开一次会议,一般只在4月、7月和12月以经济工作为主题。此次在9月召开经济主题会议十分罕见。这成为高层提振市场信心、出台稳经济政策的进一步注脚。
三、
在任何一种生态环境下,只有一种声音、一种力量,都是不正常的。那么,面对这样的行情,有人乐观看多,比如任泽平。
这位前恒大首席经济学家,10月4日发微博预测,下周A股开盘即收盘。换句话说,10月8日,A股开盘就全部封死涨停板,可以直接收盘了。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在股民打鸡血的当口,这句话冲上了微博、百度热搜第一。
也有人审慎看空,比如但斌。
这位重仓美股,踏空A股、港股的私募大佬,本轮不是牛市,只是反弹。尽管只是提示风险,没必要上纲上线,但亢奋的股民仍然对这位曾精准预判2015年那波股灾的知名人士嗤之以鼻。
发出预警的,除了个人,还有机构。
10月4日,经由《联合早报》,人们看到了野村证券看空A股的报道。关于未来A股走势,这家1925年成立的日本第一大券商,竟然用“崩盘”来预测。
尽管一个健康的市场,不能只有一种声音,但人们还是怀疑野村证券这一言论背后,大概率是踏空了A股,想通过唱衰,打压股价,以此来获取低价筹码。
据财新网的报道,今年8月27日,野村证券将MSCI中国股票的评级由“增持”下调为中性,而将马来西亚与印尼股票市场的评级上调为“增持”。证券公司对股票市场的评级通常会反映在交易行为上。
然而,马来西亚股市自8月27日以来略有下跌,MSCI中国指数ETF从8月27日至今上涨31.87%。
四、
对于中国股市强力反弹这一大新闻,海外华文报纸《联合早报》作为新加坡第一大报,自然不会错过。
除了前述关于野村证券报告的报道,在联合早报官网上,还连续刊发三篇文章,分别是:《评论:股市狂潮“百年一遇” 香港券商应接不暇》(10月3日)、《港股连涨六天后回调 未动摇大陆股民信心》(10月4日)、《中国组合拳:股市已持续疯涨,楼市也能回暖吗?》(10月5日)。
新闻报道讲究客观公正,在市场行情火热之余,提供了一些冷静观察的视角。
比如,面对香港恒生指数大涨,媒体让人们也要意识到,2015年当时蜂拥而至的买盘引发香港和大陆的牛市行情,但泡沫最终在2015年年中破灭,香港股市在接下来的九个月里跌掉了一半。
再比如,伴随“十一”假期前的A股大涨,股东减持公告也在增多。
还有,就业市场疲软、收入和就业预期下降的现实,以及08年推出"四万亿"救市计划,为后来经济带来持续经年“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阵痛。
在《联合早报》旗下英文电子杂志“思想中国(ThinkChina)”中,也刊发了国大副教授顾清扬署名文章。
他提到,股市的短期上涨无法掩盖经济的长期问题。对于中国经济而言,真正需要解决的是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和长期信心的重建。市场预期和信心管理才是当前中国经济复苏的核心任务。
十一假期中,发表观点的还有华生。
这位持论公正的经济学家,10月4日发文《龙年股市再期待》,指出“这次政策启动的股市与许多人类比的2015年股市疯牛的重大区别”,以及喊话“无论市场还是监管者,都要警惕股市狂飙的失控”。
他提到,政府和监管者所追求的目标,是“随着经济基本面逐步改善的波浪式慢牛,而不是大起大落”,因为“历史已经反复证明,疯牛行情最终必然会导致市场的暴跌,而那时损失最严重的从来主要是散户投资者。”
面对疯牛行情,千万不能失去理智。告诫股民的,除了专家,还有媒体。10月4日,凤凰网也刊发了一篇文章,讲述一位老股民的血泪自白,以此警醒世人。
财经媒体人秦朔亲自下场,在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刊文称,“我们切不可头脑发热,以为股市上去了,经济就上去了。股市上去了,只是为整个环境的改善创造了有利条件,但距实体经济的振兴还有相当距离。如果我们把心思都放在股票上,无心实干,踏空者也顿足捶胸懊悔无比,那对实体经济绝非福音。”
市场越热,头脑越要清醒。他认为,这次国家下场,是扭转中国经济下行趋势和看空情绪的一个全新开始,难能可贵。“政策急牛”之余,从现在起,相关部门、地区更要集中精力,在“新质长牛”“改革长牛”“创新长牛”等方面,实实在在做好文章。
五、
众所周知,本公号关注新加坡,怎么会谈论起A股来呢?
这是因为,A股也曾经是淡马锡控股(Temasek Holdings)的伤心地。
1974年,淡马锡正式成立,从新加坡财政部接管了由35家企业组成,总值3.54亿新元的投资组合,并进行商业化管理。今年正好是其成立50周年。
9月23日,在50周年晚宴上,董事长林文兴致辞称,淡马锡如今成为“拥有价值3890亿新元投资组合的国际投资公司”。
这意味着,经过半个世纪的运营,淡马锡控股投资规模的增长,超过了1100倍。
值得一说的是,“淡马锡”是新加坡的别称,其源于马来语“Tasik”的音译,意为“湖泊”或“大海”。元代航海家汪大渊、明代航海家郑和均到访过新加坡——这个马来半岛南边的岛屿,称之为“淡马锡”。
以国家之名命名的投资公司,自然是“国之重器”。有必要介绍一下,淡马锡的成立背景。1965年,新加坡独立。1968年,宗主国英国宣布会加速撤离驻扎新加坡的武装部队,并在1971年全部完成。
由于当时五分之一的经济活动来自英国军队及其产业,英军撤出将会严重影响新加坡经济。于是,新加坡进行大规模工业化,吸引投资,对劳动力进行再培训。英国海军的军用船坞和电子车间,也被改造和转型为商业化的初创企业和民用企业。
1971年,新加坡经济实现12%的强劲增长,转危为安。
将英军留下的军用和海军基地转为商业用途后,政府发现自己变成了这些新兴企业的所有者,感到有必要将治理与企业管理分开。考虑到运营政府拥有的企业不应该是政府职责,政府成立了淡马锡,拥有并接管35家公司和各类小额投资。
淡马锡的创立,让政府把作为商业实体股东的角色从监管和制定政策的职能中分了出来。
尽管淡马锡是一家享有豁免权的私人公司,但自2004年起,淡马锡自愿发布年度财务和业绩报告《淡马锡年度报告》。
六、
即便强如淡马锡,50年投资规模超过1100倍,但面对A股,也曾折戟。
在截至2024年3月底的最新年报中,淡马锡1年期股东总回报率仅为1.60%。大大落后美股标普500指数在同一时期的28%涨幅。横向来看,也显著落后全球同行,日本政府养老投资基金(GPIF)投资回报22.7%,沙特公共投资基金(PIF)总资产增长28%。
自1974年成立以来,淡马锡的股东总回报率为14%,10年期和20年期股东总回报率分别为6%和7%。
淡马锡解释称,同比上一财年的微幅增长,“主要来自美国和印度市场的回报,抵消了中国资本市场表现欠佳带来的影响。”这背后是,在报告所属年度,MSCI中国指数大跌19%。
换句话说,淡马锡在美国、印度挣的钱,赔在了中国。
2024年7月,淡马锡中国区主席吴亦兵接受媒体采访表示,“我们也在复盘,(过去一年)什么看对了什么看错了,我们确实去年没有预料到的就是在估值那么低的情况下还能继续杀估值。”
即便是中国市场表现欠佳,但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之一,也吸引着外资的关注。
今年三季度以来,外资顶级机构持续关注A股市场,尤其对半导体板块表现出浓厚兴趣。淡马锡、红杉资本、贝莱德、高盛、摩根士丹利等知名机构频频出现在多家半导体类上市公司的调研名单中。
七、
说到淡马锡,有必要提一下何晶。
她出生于1953年,毕业于新加坡大学,获得工程学士学位。她的职业生涯起步于新加坡国防部(1976年),担任工程师。2002年,加入淡马锡任执行董事。2004年获任首席执行官,2021年10月1日卸任。
担任将近17年首席执行官的何晶,更经常被人提到的身份是:新加坡总理夫人。
是的,1985年,何晶与李显龙结婚。2004年12月,李显龙就任新加坡第三任总理。2024年5月,李显龙卸任总理,遵循先例,就职国务资政。
需要说明一下,2002年何晶任职淡马锡之际,李显龙已经是新加坡副总理兼财政部長,职责包括监管淡马锡。
这样的安排,以及其它运作,颇招人话柄。
尽管有过投资失误,但何晶在2021年交棒时,还是交出了不俗的答卷。比如,投资国际化。增加淡马锡投资国际企业的比重,此举既为分散风险,同时增加更高回报率。尤其是大举投资中国市场。
2021年2月9日,淡马锡控股董事会宣布,淡马锡国际首席执行官狄澜,将于2021年10月1日接任何晶,担任淡马锡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
淡马锡控股董事长林文兴在向员工宣布领导层变动时,也赞扬了何晶在过去近20年里对淡马锡的领导。
他提到,在2004年何晶刚刚获任首席执行长时,淡马锡的投资组合净值为900亿新元。时至今日,即便受到了全球经济危机和当下冠病19疫情的冲击,淡马锡投资组合已是当初的三倍有余,超过了3000亿新元。
八、
还是回到股市。在淡马锡成立之前,1973年,新加坡证券交易所就已经成立。1984年,新加坡又成立了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1999年12月,二者合并为为新加坡交易所集团(简称:新交所)。
2023年,新交所仅有9家公司上市,集资额不到5000万新元,为最近五年来表现最差的一年。
2024年6月19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局长谢啇真会见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就新中资本市场发展与监管动态、双边监管交流与合作等议题进行了交流。
这引发市场遐想。新加坡资产管理人士建议,新加坡金管局和交易所不妨抓紧机会,参考沪港通和深港通的成功经验,全力推进新中两国股票市场的互联互通。
他认为,此举从中国方面看,可以为目前低迷的A股市场吸引到宝贵的场外资金,改善交易者结构;从新加坡方面看,将彻底激活本地股票市场,巩固亚洲金融中心地位。
不过,自美联储9月18日宣布降息,随后中国祭出刺激政策的“大招”,全世界各路资金 正以创纪录的速度涌入中国股市,寻求以任何方式获得投资机会,押注中国的刺激政策将加速经济复苏。
尽管A股这个神秘市场专治各种不服,但毫不影响多头、空头到此一游。尤其是9月底“爱在深秋”“涨得你头晕目眩”的“奇迹五日”出现后,越来越多的人从“质疑A股”到“理解A股”,再到选择“抓住A股”。
是的,到底是涨是跌,多头、空头到底谁对谁错,犹如“薛定谔的猫”,充满着不确定性。因此,全世界都在等待着10月8日A股开盘。